| 温州大学

学院动态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俄罗斯与中国:经贸合作、迁移、劳动力市场”国际学术会暨第二届俄罗斯东欧中亚华侨华人研究联盟会议顺利举行

发表时间:2022-11-28 浏览量:[]次

2022年11月24日,由俄罗斯科学院、温州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主办,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中心人口研究所、温州大学华侨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承办的“俄罗斯与中国:经贸合作、迁移、劳动力市场”国际学术会议暨第二届俄罗斯东欧中亚华侨华人研究联盟会议在线上举行。本次会议旨在加强中俄两国在国际移民、人口与经济领域相关专家学者的交流,共同探讨两国共同关注的重大社会、经济、人口问题。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中心人口研究所所长梁赞采夫C.V.、温州大学华侨学院副院长王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强晓云、上海商学院国际移民问题研究所所长陈志强等30余位中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会并做主题发言。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中心人口研究所历史与区域人口教研室主任马克耶娃C.B.主持会议。

温州大学华侨学院副院长王祎在致辞中表示,国际移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话题,是关乎国际局势、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的全球性话题。今天共同讨论的中俄两国间经贸、移民和劳动力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本次会议也是第二届俄罗斯东欧中亚华侨华人研究联盟的学术交流会议,希望中俄双方以本次合作为契机,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交流与互动,增进两国在国际移民研究领域的了解和理解。留学生的培养和交换是促进两国教育、文化、经济、科技交流的重要载体,留学生也是国际移民群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俄双方很多领域的合作是在留学生的推动下开展并完成的。留学生的培养,对于中俄两国建立牢固的战略伙伴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强晓云表示,为进一步发展中俄政治经济人文领域的合作,双方应共同努力,促进人员交流,使更多人在对方国家定居,增进民间理解,为文化交融创造有利条件。据中国驻俄罗斯使馆2018年公布的数据,中俄两国人员往来年均达300万人次。为了促进中俄人员交流和民心相通,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实行更加优惠的移民政策,以方便人员交流,例如,对中国公民签证制度的简化,对俄罗斯公民劳动签证的简化。二是双方在各自国家创造更加友好宽松包容的文化氛围,使移民能够长期生存。

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中心人口研究所副所长马丽娜 N.H.,介绍了在亚太地区国际合作体系中,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中心人口研究所的基本情况。

上海商学院国际移民研究所所长陈志强教授做了题为《国际移民新趋势与中国的政策应对》的主题发言。他指出,疫情导致的经济衰退和人员往来的减少,客观上刺激了部分地区的贫困加剧和非法移民、难民数量激增,移民失踪、死亡事件迅速增加,引起国际社会对此现象的关注。此外,各国移民移民政策不统一,规避国际法和排斥移民现象严重,导致移民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远东联邦大学区域和国际研究学院东方研究所政治学教授弗拉基米尔F.P.,分享了《俄罗斯在远东的移民政策:经验和问题》研究成果。

后贝加尔国立大学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系教授库琴斯卡娅 T.N.,发表了题为《中俄创新对话的基本维度和多层次实践》的主题报告。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所所长杨学峰做了题为《中俄边境口岸吸纳人口分析》的主题报告。他表示,中俄边境口岸集中在中国东北,助力了中国东北的经济发展。在这些口岸发展过程中,人口问题是其发展重要要素之一。口岸移民是结合每个口岸经济特点所决定的,总体上数量不大,但是在互相移民过程中也完成了两国在该地区的文化融合。口岸发展离不开吸引人口、特别是吸引带有人才性质的人口,也离不开充足的就业岗位、良好的生活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城市的包容性这几个要素。

阿尔泰州国立大学东方学系副教授格拉祖诺夫D.A.分享了题为《20世纪80至90年代初新疆的国际经济学说》的研究成果。

武汉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刁莉分享了题为《中国对俄罗斯的投资、华侨作用与中俄的科技合作》的报告。她认为,最近5年以来,中俄科技合作的基础雄厚,但没有发挥出所有的潜力,尤其是科技信息交流不够,但在俄华侨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一些华侨在俄罗斯是科学研究领域的佼佼者,他们有的是科技合作中的专业翻译,有的是科技合作中的工程师,成为了中俄两国宝贵的、不可多得的复合型人才。俄侨与华侨应该充分发挥桥梁的作用,促进中俄在科技合作方面的实质性进展。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所陶丽做了题为《中国东北与俄罗斯文化交流及俄侨民对其的影响》的学术报告。

乌拉尔联邦大学社会学和技术学系副教授塔拉拉耶娃G.V.发表了题为《斯维德洛夫斯基州和中国在新的地缘政治环境下的经贸合作安全》的学术报告。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于涛分享了关于《俄罗斯中国新移民的移民过程与社会适应——基于莫斯科华人市场的调查》的研究成果。基于对莫斯科华人市场的长期深入调研,他认为随着两国贸易的发展,由原属民间个体行为的跨境贩运,逐步向组织化、规模化过渡,开始寻找一些固定场所,并集中到“大市场”的当地特色经营场所中。在莫斯科市场的中国移民过程呈现出游击、散居、集中三个阶段并出现在当地定居的趋势。

黑河学院图书馆馆长、研究员宁艳红介绍了《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华侨华人经济文化活动的田野调查(1949年—2021)》的研究成果,她自2014至2021年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各大城市的驻俄领事馆、中国大市场、华商会等地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调研了200余人,深度访谈50余人次。她认为,虽然旅俄华侨在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人数较多、分布较广,以血缘、亲缘或业缘为主构成了较大的华侨华人移民网络,微型华人社区悄然形成。但是旅俄华侨受经济危机、全球疫情及俄罗斯经商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人口数量、生存状况、业态发展等存在很多问题、面临很多困境。

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中心跨学科研究俄中研究中心主任杰留金P.P.分享了与其博士和本科生共同完成的《俄罗斯和中国社会社会结构中的IT专家:特点、现状和前景》的研究成果。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白雪涛分析了《早期俄国远东地区华人街区的监督和管理》。他在研究中发现,19世纪中叶,俄罗斯政府会组织俄罗斯警察或利用中国人来管理远东地区的华人街区。远东地区的华侨华人会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自发组建华人互助会,互助会的会长对内进行管理,对外与俄罗斯政府联系。俄罗斯政府对华人会长的态度具有矛盾性,他们既想通过会长监管华人社会,又担心会长们偏袒包庇华侨华人。但在远东地区,华人社会形态已经非常成熟,华人的房产、医院、学校、剧院、寺庙、烟管、赌场等社会元素十分丰富。

沈阳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师徐娜做了题为《俄语国家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的主题报告。她发现,自19世纪中叶开始,就有俄国文学作品被传教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如《俄人寓言》、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等。从译介“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开始,中国对俄罗斯文学正式接受。此后连续不断有如俄国、白俄罗斯等俄语国家的文学作品被传播到中国。

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米舒克C.N.研究了《俄罗斯远东边境地区的农业和大豆出口》问题。她认为,农产品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具有战略意义,对于国家安全来说至关重要。在苏联时期和俄罗斯时期,大豆出口在中俄边境地区的贸易结构中占比情况迥异。

温州大学华侨学院副院长王祎分享了《新时期中俄两国中文教育合作现状、问题与展望》的研究成果。她认为,俄罗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汉语课程、孔子学院及独立孔子课堂、语言培训机构共同构成了俄罗斯汉语国际教育系统。近几年,在俄罗斯国家考试制度改革、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以及中资企业大量入驻的推动下,俄罗斯汉语国际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在俄罗斯学习中文的人数增长迅猛;尤其是有当地华文学校成功转型为独立孔子课堂的模式,为俄罗斯汉语国际教育体系创造了新的发展模式。当然,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着专任母语教师不足、教学资源不足、对中文重要性的认知仍不到位等问题,但两国中文教育合作前景看好。

莫斯科谢尔盖威特大学管理学系副教授班科拉多瓦L.A.做了题为《中俄服务贸易:动态分析和结构转型》的主题报告。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韩国与蒙古研究室本科生谷时霍夫B.H.研究了《17-18世纪奥拉特移民:中国与俄罗斯入籍实践》。

俄罗斯石油工业化学试剂认证和标准化自主性非营利组织创新发展与新技术总监列斯杰夫A.E.做了题为《中俄两国在石油化工领域的经贸合作》的主题报告。

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中心人口研究所历史与区域人口教研室主任马克耶娃C.B.研究了《辽宁省区域发展与俄中合作(1991年至今)》。

本次会议使用语言为俄语、中文和英语。

学院概况 | 学院动态 | 云端课堂 | 华文教育 | 涉侨研究 | 侨务干部培训 | 党务专题 | 联系我们 |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大学南校区行政楼1112 电话:0577-86591671

版权所有 浙ICP备07006821号-1 ©温州大学华侨学院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