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7日,第二届“华侨华人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大学隆重举办。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理事长任启亮,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李爔恒,人民日报海外版华人华侨部主任、高级编辑李晓宏,温州大学副校长王舜,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宣传教育局局长任贵祥,中央统战部培训中心原副主任赵健,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秀明,浙江省侨办二级巡视员杨金坤,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会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李明欢,五邑大学原副校长张国雄,温州肯恩大学副书记严晓鹏,北京大学教授李安山,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主任张振江等,来自全国64个科研院所的145名专家学者,及五大洲34个国家的78名海外华校校长等嘉宾参加本次会议。
任启亮在致辞中强调,华文教育需朝着“四化”即“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信息化”方向迈进。他回顾海外华文教育从1690年印度尼西亚明诚书院起源至今的发展历程,指出当前全球华文学校超万所,但仍面临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师资力量不足等挑战。同时他呼吁世界各地的华文学校和华文教育工作者共同推动“四化”建设,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以及守成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以管理创新与资源整合赋能华文教育高质量发展。
李爔恒表示,近年来,全球治理体系加速重构,地缘政治竞争愈发激烈,国际移民政策不断调整,海外侨情更为复杂。如何进一步凝聚全球华侨华人力量、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对华侨华人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他指出,目前华侨华人研究从边缘走向前台,从分散走向整合,呈现出由跨学科研究迈向独立学科建设的新趋势。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最近成立海外利益保护研究中心、国际移民研究中心等平台,本次研讨会特别增设高技术移民制度研究、海外利益保护、海外华文职业教育等新议题,都凸显了华侨华人研究的开放性、前瞻性以及对未来学科建设的预期。他强调,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将进一步发挥作用,与学界携手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华侨华人研究体系建设,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侨务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王舜介绍了温州大学侨特色建设情况。他指出,温州大学因侨而生、因侨而盛,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也是国务院侨办首批全国华文教育基地、全国最早开展侨教育的高校之一。学校围绕“侨教育、侨研究、侨文化”等方面持续深耕发展,早在1983年便成立了华侨史研究室,现已成为全国首个获批华侨华人学交叉学科硕士点的高校,目前已招收三届硕士研究生,并设置了系统的涉侨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学校建有中国华侨华人研究基地、中国侨益保护研究基地等涉侨研究平台21个,拥有海内外研究基地61个,形成了一支130余人的侨研究团队,产出了一大批高水平涉侨研究成果,获批多项国家级涉侨项目,出版发行《华侨华人学研究》学术集刊。近年来,温州大学以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为抓手,牵头举办了华侨华人学研究、欧洲华文教育等系列大型学术会议,坚持不懈打造涉侨文化品牌。学校将以此次“华侨华人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集聚力量、深化协作,努力搭建更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侨务人才作出更大贡献,用更加开放和务实的态度推动华侨华人学研究不断迈向新高。
李晓宏表示,全球6000多万华侨华人在中外文化传播与经贸合作等领域,扮演着“文明对话摆渡者”“经济合作牵线人”“民间外交官”“中国形象大使”等多重角色,具有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天然优势。她指出,当前涉侨报道正以“五大洲空间线索+老中青三代时间脉络”为坐标,重点聚焦四方面议题:侨胞在“一带一路”建设及其他双多边合作中的作用、新移民群体的发展趋势、华裔新生代的文化传承、侨乡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推动侨学研究与媒体传播的深度融合,她提出三条合作路径:一是建立学界与媒体常态化协作平台,实现“机制共融”;二是共建“侨情数据库”,推动“资源共通”;三是联合开展“华侨华人记忆工程”等项目,促进学术成果转化为大众传播内容,实现“成果共创”。她强调,通过媒介与学界的共融共通共创,实现“选题”与“课题”的深入对接,以更具情感温度与思想厚度的方式讲好新时代的侨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的世界回响。
开幕式上,《华侨之歌》正式发布。该歌曲由温州大学华侨学院院长包含丽作词、李潇波作曲。现场来自34个国家的海外华校校长与华伟强先生共同演绎《华侨之歌》,引发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会议开幕式由温州大学华侨学院院长包含丽主持。
主旨报告环节,赵健、张秀明、包含丽、李安山、张振江、严晓鹏分别做了精彩发言。
该环节分别由李明欢和张国雄主持。
赵健在《华侨华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独特优势与作用研究》报告中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与重大意义。她从历史脉络分析了华侨华人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的重要作用,包括支持民主革命、投资兴办企业、推动科技教育发展、促进中外交流等。她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也为华侨华人带来安全保障、经济发展等机遇,随后提出华侨华人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及对策,如参与新质生产力建设、乡村振兴、“一带一路” 建设等,凝聚侨心侨力共推发展。
张秀明在《新世纪以来海外华商网络的拓展与互嵌》报告中,聚焦新世纪以来海外华商网络发展,指出其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发展中多维度拓展。她表示,世界华商大会机制完善,已举办17届,成为全球华商合作平台,且与中国联系紧密。她强调,新世纪以来,海外华商网络世界性与地方性、全球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趋势日益突出,华商网络与中国和祖籍地的联系空前紧密,互动的频度、强度前所未有,海外华商及华商网络在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国内外双循环格局、促进中外经贸合作交流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包含丽在《华侨精神内涵挖掘与时代价值》中表示,其团队经多年访谈,凝练出 “爱国爱乡、艰苦奋斗、团结协作、乐善好施、开放包容”20字新时代华侨精神内涵。她认为,爱国爱乡是华侨精神的核心和纽带;艰苦奋斗是传统美德和精神所在;团结协作是内驱动力,侨团是主要媒介;乐善好施是行为表现,积极回馈社会;开放包容体现华侨是沟通桥梁。她还从华侨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契合、时代价值从精神共鸣到实践转化的路径三个角度进行了阐述,强调华侨精神的重要意义与时代价值。
李安山在《华侨华人学研究:学科整合与理论探讨》中,结合自身研究历程,论证了“华侨华人学”成为独立或交叉学科的基础,其从依附历史学到寻求独立或交叉学科地位。他认为,“华侨华人学”立足中国视角,以华侨和华人为对象,属综合性跨学科研究,需厘清核心概念与边界;学科整合有跨学科基础,可突破西方学术霸权,链接国家发展与全球变局。他随后提出了华人辨识“ROOTS”五标准,强调加强实证与理论建构以掌握话语权,并总结出关乎国家战略等八大核心议题,为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
张振江在《构建中国的“华侨华人学”:为什么、是什么、凭什么》报告中,从研究对象重要性、知识发展规律性和人才队伍三个方面,主张将“华侨华人学” 设为“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他认为,“华侨华人学”是“华侨华人研究”的学科化,旨在形成系统知识体系并纳入高校学科体系,区别于碎片化的“研究”,需依托“区域国别学”的跨学科特性。他指出,该划分的可行性在于,“华侨华人学”已有丰厚的知识积累、持续的理论探索(如“三性”特征)及人才培养实践,为学科设立奠定了基础。
严晓鹏在《区域国别研究范式探索与华侨华人学学科知识体系建设》报告中,阐述了华侨华人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建设。他认为,区域国别学研究为华侨华人学提供了参考,国家重视其“三位一体”建设。华侨华人学是交叉学科,因全球化和“一带一路”更显重要,但存在学科定位等问题。因此,他认为华侨华人学当探讨如何借鉴区域国别学的方法论和学科发展路径,推动自身的规范化、体系化和国际化发展。他指出,华侨华人学的知识体系构建当包括三方面,即侨情研究、侨务专题研究和华侨华人学研究,三者中前两者是基础,第三个则是学科体系构建的关键。
为促进专家学者充分交流沟通,本次会议专门设置了“华文教育”“华侨华人史”“国际移民”“华商经济与侨务工作”“侨乡文化与国际传播”等八个分论坛。
华文教育(一)分论坛由华侨大学原校长贾益民教授、浙江外国语学院华侨学院党总支书记盛玲教授评议,温州大学华侨学院讲师沈索超、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葛晗洁主持。华南理工大学葛晗洁作了《英、美华裔新生代华文阅读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的报告,新疆师范大学郑贤榔作了《零基础中亚留学生汉语语音学习偏误研究》的报告,湖南师范大学欧警安作了《泰国华文教师提升中华文化素养的路径与策略研究——以某华文教育·华文教师研习班为例》的报告,南京大学李嘉宜、中国传媒大学刘鹏作了《人工智能参与海外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研究》的报告,新疆师范大学闫丽作了《跨境社群语言态度的社会变量互动研究——基于吉尔吉斯斯坦东干人的变语配对实验》的报告,闽江学院史玄之、闽侨智库闽江学院研究中心刘琳作了《美国华侨华人社团与华裔新生代新型祖语学习社区构建研究——以祖籍闽江口地区的美国华裔新生代为例》的报告,青岛理工大学许金铭作了《“工具” 还是 “纽带”?——数字平台时代东南亚华裔新生代华文学习实践的文化认同张力研究》的报告。
华文教育(二)分论坛由温州肯恩大学副书记严晓鹏教授、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原副所长张秀明研究员评议,温州大学华侨学院副教授胡春艳、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武丽丽主持。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武丽丽作了《美国华裔新生代中华文化认同的生成机制与提升路径研究——以温籍美国新生代为例》的报告,浙江红船干部学院戚红蕾作了《博弈与建构:华裔新生代文化认同的形塑——基于浙江省的实践考察》的报告,闽侨智库闽江学院研究中心刘琳、闽江学院史玄之作了《福州侨乡宗祠与华裔新生代祖地文化认同建构研究》的报告,温州大学梁佳艺作了《意大利华裔新生代文化认同——基于田野的调查分析》的报告,华南理工大学张欢作了《柬埔寨华裔新生代华语生活及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报告,温州大学胡春艳作了《欧洲华裔新生代社团:组建缘起、功能拓展与前景展望——以法国华裔青年协会为中心的考察》的报告,温州大学胡嘉玲作了《意大利华文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报告,广东海洋大学陈乐作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华文教育的价值和策略研究》的报告,四川师范大学孙帅中、田宇洋作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裔美国人的教育探索——以华人社区建立的学校为中心》的报告。
华文教育(三)分论坛由陕西师范大学赵颖副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健研究员评议,温州大学华侨学院讲师游红霞、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葛泓主持。华侨大学肖梦玲、朱媞媞作了《菲律宾华校校训与华文教育的关系探究》的报告,湖南师范大学葛泓作了《印尼华文教育家校共育模式研究——以新中三语学校为例》的报告,温州大学周津津作了《竞合理论视域下意大利华文学校生存与发展策略研究》的报告,青岛理工大学姚明远作了《华文教育和国际中文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的报告,宁夏大学马建斌作了《侨智网络驱动下华侨华人学师资的多学科知识整合——基于粤港澳高校联盟的个案分析》的报告,河北大学邵宝辉、毛里塔尼亚努瓦克肖特大学小都作了《毛里塔尼亚中文教育历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的报告,马来亚大学杜爽、同济大学郭雅真作了《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国观”研究》的报告,大连民族大学王剑波作了《文学愿景与华文教育——黎紫书长篇小说<流俗地>论析》的报告,陕西师范大学赵颖作了《清末以来“诗钟”活动的海外实践及现代性转向研究》的报告,海南师范大学张博作了《马华旅台作家生育书写的多重面向——以小说创作为例》的报告。
华文教育(三)分论坛由陕西师范大学赵颖副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健研究员评议,温州大学华侨学院讲师游红霞、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葛泓主持。华侨大学肖梦玲、朱媞媞作了《菲律宾华校校训与华文教育的关系探究》的报告,湖南师范大学葛泓作了《印尼华文教育家校共育模式研究——以新中三语学校为例》的报告,温州大学周津津作了《竞合理论视域下意大利华文学校生存与发展策略研究》的报告,青岛理工大学姚明远作了《华文教育和国际中文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的报告,宁夏大学马建斌作了《侨智网络驱动下华侨华人学师资的多学科知识整合——基于粤港澳高校联盟的个案分析》的报告,河北大学邵宝辉、毛里塔尼亚努瓦克肖特大学小都作了《毛里塔尼亚中文教育历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的报告,马来亚大学杜爽、同济大学郭雅真作了《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国观”研究》的报告,大连民族大学王剑波作了《文学愿景与华文教育——黎紫书长篇小说<流俗地>论析》的报告,陕西师范大学赵颖作了《清末以来“诗钟”活动的海外实践及现代性转向研究》的报告,海南师范大学张博作了《马华旅台作家生育书写的多重面向——以小说创作为例》的报告。
华侨华人史(二)分论坛由五邑大学原副校长张国雄教授、暨南大学张振江教授评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宣传教育局局长任贵祥研究员、温州大学郑洁西教授主持。新加坡国立大学夏培根作了《外江之众:东南亚三江社群的文化认同与政治动态(1897-1977)》的报告,吉利学院陈佳琪、谢震宇作了《从乡土到海外:闽粤武术在新加坡的传承与发展》的报告,温州大学张琳越作了《青云亭在马六甲华人社会中的角色嬗变(1673-1915)——以殖民权力更迭下的功能调适为视角》的报告,郑州大学李宇洋作了《兴衰荣枯:英属马来亚华人锡矿业的浮沉与生存困境(1874-1941)》的报告,嘉应学院文炜作了《两广侨乡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行业纽带——以打金业,陶瓷业和茶叶加工发展史为中心的考察》的报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宣传教育局局长任贵祥作了《毛泽东等党的历代领袖关于华侨对祖国抗战贡献的论述》的报告,郑州大学杨田宇作了《从“边缘”到“枢纽”:国民党海外部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转变》的报告,江苏理工学院王素君作了《统战视域下的华侨观光与城市形塑——以南京华侨接待机制为中心(1949-1966)》的报告,集美大学夏昂作了《近年来台湾当局与海外华侨华人的互动及应对》的报告。
国际移民分论坛由北京大学李安山教授、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会长李明欢教授评议,温州大学华侨学院教授方明、温州大学华侨学院讲师石甜主持。暨南大学单连新作了《归侨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治理价值、实践探索和联结机制——以广东海宴华侨农场为例》的报告,浙江省青田县侨联周峰作了《意大利青田华侨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的报告,英国杜伦大学赵耀作了《英国纽卡斯尔唐人街的历史、现状以及困境》的报告,温州大学石甜作了《Crossing Borders, Creating Boundaries: Transborder Citizenship and the Affiliated Agency among Hmong Migrant Workers in the China–Laos Border》的报告,温州大学陈薇作了《中韩建交以来的中国新移民潮与韩国华侨华人社会》的报告,华侨大学陈倩倩作了《俄罗斯人向外移民动因探析(2022-2024)——基于推拉理论视角》的报告,北京工业大学张龙龙作了《“中国延边—韩国” 移民走廊上的劳务输送——输出地与输入地的角色扮演》的报告,西北师范大学王晶作了《来华华裔留学生中文认同影响因素的质性探究》的报告,温州大学王少拳作了《时代变迁下的东南亚华人分布与融入研究——基于印尼、马、泰三国的分析》的报告,厦门大学王付兵作了《跨国流动、全球化与在地化:连江新移民问题初探》的报告,中山大学毕晨作了《中国人对国际移民的态度变迁》的报告。
华商经济与侨务工作分论坛由暨南大学杨田副教授、中央统战部培训中心原副主任赵健教授评议,温州大学华侨学院周小明副教授、广西社会科学院张磊副研究员主持。阜阳师范大学盛睿作了《“一带一路” 倡议下中东华商网络与中国经贸合作模式创新及优化路径研究》的报告,广西社会科学院张磊作了《东南亚华商参与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作用及路径》的报告,泰国格乐大学席德华作了《在泰中国高管数字化商业管理课程模式研究》的报告,贵州中医药大学李粲作了《华侨群体助力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的报告,华侨大学任茂秋作了《侨捐参与乡村治理的机制研究——以福建省石狮市霞村为例》的报告,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吴辰达作了《意大利时尚业华人代工厂的劳动合规问题——华侨华人研究与法学研究比较视野下的新动态》的报告,北京大学吴品逸作了《华侨权益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现存问题与完善路径探析——基于华侨子女受教育权保障的视角》的报告,温州大学周小明作了《论侨益保护的法理逻辑——兼评涉外法治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的报告,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李腾作了《华裔新生代侨务工作的内在逻辑和完善路径研究》的报告,五邑大学张国雄、暨南大学杨田作了《从“华侨华人研究”“侨乡研究” 到“侨文化研究”》的报告。
侨乡文化与国际传播分论坛由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黄昭宇研究员、浙江传媒学院邵有学教授评议,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张家铭副教授、温州大学徐辉副教授主持。暨南大学黄子祎作了《由祖地再造故乡:固始县根亲文化的发展及其对侨乡转型的启示》的报告,湖南师范大学沈敏、金鑫作了《邵东“侨力量”助推侨乡高质量发展调查研究》的报告,南京大学张馨文作了《文化线路与城市记忆:侨办新宁铁路“遗产化”可行性分析》的报告,温州大学徐辉、熊江红、周津津作了《中国浙南地方性高校服务侨乡社会振兴的优势、问题与路径探析——以温州大学为例》的报告,广州理工学院魏代文作了《纪录片中的粤港澳大湾区华侨文化记忆与身份构建》的报告,暨南大学王华、赵频作了《华侨文博事业的缘起、现状与发展对策探析》的报告,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张家铭作了《海外侨团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角色作用、机遇挑战与提升路径》的报告,天津大学刘仙玥作了《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下马来西亚华人农历新年习俗的文化调适研究》的报告,上海中国留学生博物馆李欣欣作了《华侨华人助力提升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研究》的报告。
7月6日下午,第二届“华侨华人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举行闭幕式,共有分论坛总结与闭幕致辞两项议程。闭幕式由《中国学》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健研究员主持。
一、各分论坛总结
华文教育(二)分论坛由温州肯恩大学副书记严晓鹏教授总结。
华文教育(三)分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健研究员总结。
华侨华人史(一)分论坛由五邑大学侨乡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刘进研究员总结
华侨华人史(二)分论坛由五邑大学原副校长张国雄教授总结。
国际移民分论坛由温州大学华侨学院方明教授总结。
华商经济与侨务工作分论坛由温州大学华侨学院周小明副教授总结。
侨乡文化与国际传播分论坛由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黄昭宇研究员总结。
二、闭幕致辞
华侨大学原校长贾益民教授作闭幕致辞。贾益民指出,此次研讨会亮点纷呈,理论探索获得重要突破,主旨报告多位专家提出了高屋建瓴的阐述;研究过程充满现实关怀,多个研究议题彰显了学科的实践品格;同时还呈现出代际传承的可喜气象,众多青年学者的参与让学科发展充满希望。贾益民提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华侨华人研究意义特殊。华侨华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全球经济中也发挥着独特作用。而《华侨之歌》的发布,用艺术形式诠释了“四千精神”,提醒着学术研究既需要理性思考,也需要情感共鸣。贾益民对华侨华人学的发展提出了三点期待,包括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更加深入的国际参与以及更多的实践和社会服务,并呼吁以此次会议为起点,在理论上共同构建学科体系,在方法上共同探索多元化研究路径,在实践上共同服务侨胞需求和国家战略。他认为,此次研讨会为华侨华人学的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期待未来学术界能继续携手,推动该学科不断向前发展。
这场研讨会被誉为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交流枢纽”,不仅彰显了温州大学在该领域的深厚学术积淀,更为全球学者搭建了一个深入探究华侨华人历史脉络、现实状况,以及他们在全球化浪潮中所肩负使命与发挥作用的优质平台。展望未来,温州大学将持续秉承“华侨精神”,为华侨华人学科的体系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