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10日,温州大学2025海外华校校长研习班在温州大学举行,来自意大利、葡萄牙、加拿大等34个国家的78位海外华文学校校董、校长、管理人员参加研习。此次研习班聚焦数智时代华文教育变革,将人工智能融入教材研发、课程设计、学校管理等课程,助力海外华校破解人工智能时代难题。
自承接中国华文教育发展中心委托以来,华侨学院以“精准对接需求、深化内容创新、强化落地实效”为导向,全力打造一场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海外华校校长研习盛宴。
华侨学院第一时间组建由院长包含丽担任组长的专项工作组,汇聚教育技术、华文教育、文化传播、国际管理等领域的骨干教师,形成统筹-研发-执行全链条工作体系。筹备期间,包含丽院长多次主持召开筹备会议,明确提出“以AI技术为引擎、以文化传承为内核、以管理升级为支撑”的研习定位,强调要“既回应海外华校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需求,更着眼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长远使命”,为课程设计与实施锚定核心方向。
针对海外华校在技术应用、文化传承、管理运营等方面的共性挑战,华侨学院历时3个月调研海外华校需求,最终构建“技术赋能、文化传承、管理转型”三大核心模块,辅以华文教育理论政策、品牌价值培养、教学观摩等延伸内容,形成“3+X”立体课程体系,即技术赋能模块、文化传承模块和管理转型模块。从课程框架的反复推敲到授课专家的精准邀约,从教学场景的设计优化到实操环节的分层设计,华侨学院以工匠精神打磨每一个细节,力求让研习班既成为华校校长们的“充电站”,更成为全球华文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智囊库”。
研习班精心构建了“理论奠基-技术赋能-文化浸润-实践创新”的渐进式课程体系,旨在为海外华校校长提供全方位的能力提升平台,助力华文教育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
研习班以开阔视野、夯实理论为起点。包含丽深入解读了《华文学校“四化”建设与中华文化传播》,聚焦海外华校,特别是社区周末制华校的规范化发展,清晰阐明了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与文化传播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温州市社科联副主席倪考梦主讲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课程,为校长们系统解析了AI技术重塑教育生态的宏观趋势,奠定了后续学习的认知基础。
在坚实的理论框架之上,研习班迅速切入技术赋能环节。温州大学教育学院徐田子带来了《指向数字化教与学的知识图谱版AI数字教材建设与应用》的精彩分享,并现场引导校长们亲身体验国家级一流课程配套AI数字教材的智能交互功能。温州市广场路小学校长潘旸的《跨文化智能体开发:AI时代课堂学习的“智教”密码》课程,则通过讲述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校长们动手设计AI教学助手,完成从理解AI到应用AI的转变。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党支部书记陈加仓则立足温州“数学家之乡”的深厚底蕴,分享了《多维拓展,深度浸润--打造数学家素养培育新课堂》的宝贵经验,生动展示了数学家群体培育的“在地化”实践成果。
研习过程巧妙融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温州剪纸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丽丽的《中华剪纸与海外华校品牌建设》课程,不仅带领校长们了解剪纸历史与技法,探讨其在华校品牌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更让大家亲手创作了蓝晒扇文创作品,感受非遗魅力。慧宇教育集团铁班底讲师王志坚的《易筋经八段锦》实践课,以《黄帝内经》智慧为引,校长们在晨光中习练导引术,亲身体验经络通畅带来的身心和谐。此外,研习班还特别安排了温州山水人文体验活动,校长们走进风景如画的江心屿和雄奇秀丽的雁荡山,在行走中深刻体悟温州独特的文化根脉。
研习尾声聚焦于实践转化与方案落地。中国AIGC视频创作新势力代表郑坚的《AI视频剪辑与制作》和温州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唐苏琼的《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教育数字化实践探索》课程,系统解析了温州大学及国内前沿的AI教育创新案例,为海外华校破解资源瓶颈、提升教学效能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中国方案。温州大学计算机学院刘军的《AI赋能教师管理与学业评估》课程,深入探讨了大语言模型(LLM)在解决教师管理核心痛点和学业评估智能化方面的创新应用,为本次技术赋能主题画上了圆满句号。
为确保研习成果在全球华校有效转化落地,华侨学院在研习班期间精心搭建了高规格的资源对接与合作平台,显著拓展了海外华校的发展空间与功能。
学院特邀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青少年AI教育实验室副主任画小二,深入剖析“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理念与实践模式,为华校开展AI启蒙教育提供专业指导。同时,“叁元共学”青少年AI教育项目创始人张庆详细介绍了“博鳌全球青少年AI应用挑战赛”的赛制设计与育人价值,为华校学子参与国际高水平科技竞赛开辟了重要通道。
此外,华侨学院还与各华校签署了系列协议,搭建起长效合作网络,成为此次研习班亮点之一,标志着多方协同推进华文教育创新的决心。人才共育方面,温州大学举行留学生招生宣讲会,并与多所海外华校达成合作,授权设立“海外招生点”,签署“中外学校结对”协议,畅通留学与交流渠道。教学资源下沉方面,将陈加仓团队研发的《数学文化彩虹桥》教材体系授权海外华校使用,并设立“中华剪纸艺术研习基地”,将文化教育资源输送到全球。赛事拓展方面,为具备条件的华校授予“博鳌全球青少年AI应用挑战赛国际赛区”承办资质,提升华校国际影响力。文化传播强化方面,依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温州大学)”,在海外华校设立工作站,成为推广中华语言文化的新支点。这些合作不仅极大丰富了海外华校的教学形式与内容,更通过教材输出、赛事联动、文化基地建设,有效拓展了华文教育的公共外交功能。
作为连接前沿理论与一线实践的关键环节,第二届“华侨华人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同期成功举办。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全国64个科研院所的145名专家学者,围绕华文教育研究、华侨华人史研究、国际移民研究、华商经济与侨务工作研究、侨乡文化与国际传播研究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研讨会为海外华校校长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滋养和理论武装,有力促进了学术研究与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共同构建起华文教育创新发展的闭环生态。
未来,温州大学华侨学院将持续深化校-侨-地协同机制,依托AI技术迭代与中华文化基因的双核引擎,推动海外华校从单点突破向生态化发展跃迁。以本次研习成果为起点,全球华校将携手探索数智时代文化传承的“中国范式”,让华文教育在技术浪潮中焕发新生,在文明互鉴中彰显永恒魅力。正如多位校长在结业仪式上所说,“这既是一场教育创新的深度实践,更是一条联通五洲的文化纽带,见证着中华智慧为世界教育变革注入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