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大学

学院动态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温州大学华侨学院侨特色调研系列之瓯海侨联

发表时间:2025-05-07 浏览量:[]次

温州大学华侨学院侨特色调研活动为侨特色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学期,在学院相关教师的带领下,2024级研究生对温州侨乡开展了系列调研活动。3月,研究生团队走进瓯海区侨联,围绕基层侨联组织建设,对秦毅主席进行了深度访谈。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对话基层侨联领导,系统了解瓯海侨联的组织架构、工作成效及新时代侨情发展,同时挖掘侨务工作者的精神内核,为学术研究提供鲜活案例。

秦毅主席在访谈中强调,瓯海区侨联始终是党委、政府联系海外侨胞的“桥梁纽带”。他结合自身经历指出,侨联工作需遵循“党委领导、群团协同、社会参与”的原则,尤其注重在“五侨联动”机制中发挥协调纽带作用。例如,在侨务政策落实中,侨联与统战部、公安局等部门紧密协作,确保侨胞权益得到保障,促进侨胞发展与侨乡建设高效对接、共赢发展。

秦毅详细介绍了瓯海区侨联“三级全覆盖”的组织体系(区、镇街、村居),并重点提及近年来推动的“新型侨联组织”建设。他以丽岙街道为例,说明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侨资源、建立侨情数据库,极大提升了服务效率。“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位侨胞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家’的支持。”

谈及侨代会报告,他分享了近年来工作重心:一是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推动“侨胞之家”实体化运行;二是深化“侨商回归”工程,吸引侨资助力瓯海产业升级;三是打造“瓯越侨韵”等文化交流品牌,增强新生代侨胞的文化认同。他特别提到2023年侨代会上提出的“三个一”计划——建立一个智库、孵化一批侨企、培养一支青年骨干,强调这是未来五年侨联服务地方发展的核心抓手。并通过一组数据展示了瓯海区十年的侨情变迁:2014年瓯海区华侨华人约为12.8万,2024年增至16.59万,侨居国从传统欧洲国家拓展至“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他认为,新一代侨胞呈现“高学历、多领域、强联结”的特点,尤其在科技、文化领域表现活跃。

面对当前侨务工作的挑战,秦毅坦言:“新生代侨胞与祖籍地的情感联结有所弱化,部分侨团活力不足。”对此,他提出三点对策:一是加强青年侨胞的国情教育,通过“侨青论坛”等活动增强归属感;二是推动侨团数字化转型,利用新媒体提升凝聚力;三是深化“侨助共富”行动,引导侨资参与乡村振兴。

同学感悟:

余锡康同学:在访谈交流中,“侨联无小事,事事连民心”的工作理念令我印象深刻。无论是推动侨商回归,还是解决侨眷生活难题,都需要细致入微的关怀与专业高效的行动。他特别提到秦毅主席对青年学者的寄语——“扎根田野,用脚步丈量侨乡”,这让他意识到学术研究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侨胞的故事不仅是历史,更是动态发展的社会课题。未来,我希望以秦主席为榜样,在侨务研究中既保持理论深度,又传递人文温度。”

梁佳艺同学:秦毅主席不仅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五侨”的功能、侨联的组织架构和工作内容,还深入剖析了瓯海区的侨情,让我们对侨联工作和侨乡特色有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更令人感动的是,秦主席耐心解答了我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结合实际案例,为我们补充了文献和理论学习之外的宝贵知识,尤其是华侨华人实际遇到的问题,让我们受益匪浅。这次学习经历让我们收获满满,衷心感谢秦主席的悉心指导!

研究生团队将以此为调研起点,不断深入挖掘侨乡发展的学术价值,为侨务理论研究与实践注入学术新活力。

学院概况 | 学院动态 | 研究生教育 | 华文教育 | 涉侨研究 | 侨务干部培训 | 党务专题 | 联系我们 |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大学南校区行政楼1112 电话:0577-86591671

版权所有 浙ICP备07006821号-1 ©温州大学华侨学院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

二维码